豆腐由黃豆製成,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素食者及健康飲食者的理想選擇。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數據,每100克傳統硬豆腐(非油炸)含以下主要營養素:
蛋白質:約10-12克,提供優質植物蛋白,媲美肉類,適合增肌或素食飲食。
脂肪:約5-6克,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心血管健康。
碳水化合物:約2-3克,低GI,適合控糖人士。
維他命與礦物質:
鈣:約350毫克(視乎凝固劑,如石膏或氯化鎂),支持骨骼健康。
鐵:約2.7毫克,促進血液健康,適合素食者補鐵。
維他命B群:少量B1、B2,助能量代謝。
鎂:約30毫克,支持神經及肌肉功能。
其他:含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降低更年期症狀。
豆腐的低熱量及高蛋白特性使其成為減重、健身及素食飲食的理想食材,同時適合關注心血管健康的人士。
豆腐的卡路里含量因種類及烹調方式而異。以下為常見豆腐每100克的熱量(參考USDA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硬豆腐(傳統豆腐):約76千卡,低熱量,適合減脂飲食。
嫩豆腐(絹豆腐):約55千卡,質地柔滑,適合湯品或甜品。
炸豆腐:約270千卡,因吸油,熱量較高,建議適量食用。
凍豆腐:約80千卡,質地多孔,適合燉煮吸收湯汁。
豆腐乾:約140-180千卡,濃縮營養,適合小食或炒菜。
豆腐不僅營養豐富,還有多項健康益處,根據Healthline及香港營養學會資料,豆腐的功效包括:
促進心血管健康:豆腐含不飽和脂肪酸及大豆異黃酮,可降低壞膽固醇(LDL),減少心臟病風險。
支持骨骼健康:高鈣含量(特別是用石膏製成的豆腐)有助預防骨質疏鬆,適合中老年人及素食者。
助減重管理:低熱量、高蛋白,增加飽腹感,適合減脂或控制體重人士。
改善更年期症狀:大豆異黃酮模仿雌激素,可緩解潮熱及情緒波動,適合更年期女性。
促進腸道健康:豆腐含少量膳食纖維,搭配發酵食品(如味噌)可改善腸道菌群。
抗氧化作用:大豆異黃酮及維他命E具抗氧化功能,幫助延緩衰老,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
雖然豆腐益處多,但以下情況需注意:
嘌呤含量:豆腐含中量嘌呤(約50-100毫克/100克),痛風或高尿酸患者應適量食用,避免過量。
消化問題:豆腐含寡糖(如棉子糖),可能引起脹氣,腸胃敏感者應少量試吃。
加工豆腐:油炸豆腐或添加劑過多的豆腐乾可能含高油脂或鈉,影響健康。
藥物相互作用:大豆異黃酮可能影響甲狀腺藥物吸收,服藥者應諮詢醫生。
以下人群應謹慎食用或避免豆腐:
大豆過敏者:對黃豆過敏者可能對豆腐產生過敏反應,如皮疹或呼吸困難。
甲狀腺功能低下者:豆腐含大豆異黃酮,可能干擾甲狀腺功能,甲減患者應諮詢醫生。
痛風患者:高嘌呤可能加重症狀,建議控制份量(每周不超過2-3次,每次100-150克)。
腎病患者:豆腐含鉀及蛋白質,腎功能不全者需遵醫囑限制攝入。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適量食用安全,但過量可能影響激素平衡,建議每日不超200克。
材料(4人份):
硬豆腐:2塊(約400克)
蝦仁:150克(去殼)
魚肉:100克(剁成蓉)
青蔥:2根(切碎)
薑末:1茶匙
生抽:2湯匙
蠔油:1湯匙
麻油:1茶匙
玉米澱粉:1湯匙
食用油:適量
鹽、胡椒粉:少許
做法:
準備餡料:將蝦仁、魚蓉、青蔥、薑末、1湯匙生抽、麻油、玉米澱粉及少許鹽、胡椒粉拌勻,製成餡料。
處理豆腐:將豆腐切成2厘米厚方塊,每塊中間挖小洞,填入餡料,輕壓平整。
煎豆腐:平底鍋加2湯匙油,中火預熱,將豆腐餡料面朝下放入,煎2-3分鐘至金黃,翻面再煎2分鐘。
調味:加入1湯匙生抽、蠔油及少量水,蓋鍋燜煮3分鐘至入味。
完成:撒上青蔥末,趁熱享用,配白飯或青菜。
營養亮點:每份約200千卡,富含蛋白質及鈣,適合家庭晚餐,製作簡單,約20分鐘完成。
外觀:新鮮豆腐表面光滑,呈均勻白色或淡黃色,無異味或酸味。
質地:硬豆腐應結實有彈性,嫩豆腐應柔滑無裂痕。
包裝:選擇真空包裝或新鮮豆腐,檢查生產日期,優先選購當日或前一日製作。
來源:香港超市(如百佳、惠康)或傳統市場(如九龍城街市)提供優質豆腐,建議選擇本地品牌或有機豆腐。
種類選擇:硬豆腐適合煎炸,嫩豆腐適合湯品,豆腐乾適合小食。
冰箱保存:未開封豆腐可冷藏(4°C)7-10天;開封後放入密封容器,浸於清水,每日換水,可保存3-5天。
冷凍保存:硬豆腐可冷凍(-18°C)長達3個月,冷凍後質地變多孔,適合燉煮。嫩豆腐不建議冷凍,易變質。
注意:若豆腐表面有黏液或異味,應立即丟棄,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