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劉家昌早前因末期肺癌不幸離世,終年 81 歲。據悉,劉家昌在臨終前數月已消瘦明顯,檢查發現其右邊淋巴、腦部及肺部均有腫瘤。雖然他一度接受治療,但因癌症引起的劇烈疼痛,最終選擇放棄治療,回家休養至病逝。Bowtie 團隊為大家講解肺癌轉移的影響、症狀,以及如何透過肺癌篩檢及早發現疾病。
甚麼是肺癌轉移?
肺癌是一種從肺部細胞開始的惡性腫瘤,但其危險性在於它能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劉家昌的案例中,他的癌症不僅局限於肺部,還擴散至右邊淋巴結和腦部,這正是肺癌轉移的典型表現。
癌症轉移如何發生?
- 原發腫瘤:癌症始於肺部,形成最初的腫瘤。
- 擴散途徑:癌細胞脫離原發腫瘤,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
- 新腫瘤形成:癌細胞在其他器官找到適合生長的環境後,形成新的繼發性腫瘤。
肺癌常見轉移部位
根據研究,肺癌最常轉移到的部位包括:
- 腦部:約10-30%的肺癌患者會發生腦轉移,因腦部血流豐富。
- 骨骼:30-40%的患者受影響,骨髓環境有利於癌細胞生長。
- 肝臟:20-30%的案例,因肝臟是血液過濾的重要器官。
- 淋巴結:如劉家昌的頸部腫塊,顯示淋巴系統是主要擴散途徑。
劉家昌在診斷時已發現多處轉移,這表明他的肺癌已進入末期(第四期)。這也是許多患者確診時的常見情況,因為肺癌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
肺癌轉移需要多久?
劉家昌因摸到頸部腫塊就醫,隨後確診肺癌轉移。那麼,癌症從原發部位轉移到其他器官需要多長時間?轉移後存活率是否真的較低?
轉移時間因人而異
- 影響因素:轉移速度取決於癌症類型、基因突變、患者免疫系統及整體健康狀況。
- 肺癌特點:相較其他癌症,肺癌轉移速度較快,可能在數個月內發生,尤其小細胞肺癌進展更快。
例如,劉家昌今年2月在香港時精神尚佳,但幾個月後發現頸部腫塊並確診末期肺癌,這與肺癌快速轉移的特徵吻合。
轉移後存活率顯著下降
一旦肺癌轉移,存活率會大幅降低:
- 第四期肺癌:5年存活率僅約7%,因多器官受累且治療難度增加。
- 早期肺癌:若在第一或第二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60-70%。
轉移性肺癌存活率低的原因包括:
- 多器官功能受損(如腦或肝轉移)。
- 治療選擇受限,藥物可能產生耐藥性。
- 癌細胞更具侵襲性,難以完全清除。
這也突顯了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後文將詳細介紹如何透過篩檢改變結局。
肺癌轉移有哪些症狀?身體有何徵兆?
劉家昌直到頸部出現腫塊才就醫,這提示我們:肺癌轉移時,身體可能出現一些徵兆,但這些徵兆常被忽視。以下是肺癌及其轉移的常見症狀:
一般症狀
轉移部位的特有症狀
- 腦部轉移:頭痛(尤早晨嚴重)、癲癇、視力模糊、平衡失調。
- 骨骼轉移:骨痛(背部、髖部、肋骨)、病理性骨折。
- 肝臟轉移:右上腹痛、黃疸、腹部腫脹。
- 淋巴結轉移:頸部或鎖骨上可觸及腫塊。
- 肺部擴散:呼吸困難加重、持續咳嗽或咳血。
注意事項
這些症狀並非肺癌獨有,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若出現持續或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尤其是高風險人士(如長期吸煙者)。
定期肺癌篩檢有多重要?
劉家昌的案例令人反思:若他早些進行肺癌篩檢,是否能改變結局?台灣醫生指出,許多患者因未定期篩檢,等到有症狀就醫時,80-85%已是末期。
篩檢的好處
- 早期發現:使用**低劑量CT掃描(LDCT)**可將早期診斷率提升至60-70%,此時手術治癒率高達70-80%。
- 降低死亡率:研究顯示,LDCT篩檢可降低20-26%的肺癌死亡率。
- 對比晚期:無篩檢時,70-80%的患者確診已是晚期,5年存活率僅7%。
誰需要篩檢?
- 年齡50-80歲的現役或前吸煙者。
- 吸煙史達20包年(每天1包20年,或2包10年)。
- 有肺癌家族史者。
若你符合條件,請與醫生討論是否適合篩檢。劉家昌的案例提醒我們:肺癌篩檢是早期發現的關鍵一步。
治療肺癌一定會痛嗎?如何管理疼痛?
劉家昌因治療後仍感劇痛而放棄,這讓人好奇:癌症治療是否必然痛苦?疼痛程度如何?
癌症疼痛的來源
- 骨轉移:肺癌患者中30-40%會發生,引起持續鈍痛或突發劇痛。
- 腫瘤壓迫:壓迫神經或器官。
- 治療副作用:手術、化療或放療可能引發不適。
疼痛並非必然
治療本身不一定導致疼痛,但若癌症進展或轉移,疼痛可能是併發症。劉家昌的情況可能與骨轉移或腫瘤壓迫有關。
疼痛管理方法
- 藥物:止痛藥(如阿片類)、雙磷酸鹽類藥物。
- 放射治療:針對骨轉移,緩解疼痛。
- 手術或介入:如椎體成形術。
- 輔助療法:針灸或心理支持。
研究顯示,70-80%的患者可透過適當治療有效控制疼痛,雖未必完全消除,但能顯著改善生活品質。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溝通,確保疼痛得到妥善管理。
如何決定繼續治療還是轉為紓緩治療?
劉家昌最終選擇放棄治療,這背後涉及一個艱難的抉擇:何時從積極治療轉向紓緩治療?
考慮因素
- 癌症分期:末期患者治療收益可能有限。
- 身體狀況:使用體能評分(如ECOG)評估耐受性。
- 年齡:81歲的劉家昌屬高齡,但生理年齡更重要。
- 患者意願:劉家昌因疼痛難耐選擇回家。
積極治療 vs. 紓緩治療
- 積極治療:目標是控制或治癒癌症,適合早期或可控病例。
- 紓緩治療:聚焦生活品質,緩解症狀,適用於末期患者。
決策過程
- 醫療團隊評估:結合腫瘤科與紓緩專家意見。
- 與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價值觀與期望。
- 定期調整:根據病情變化重新評估。
選擇紓緩治療不等於放棄,而是將焦點轉向舒適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