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是寄生於人體的胃酸較低的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之中,當人體免疫力減弱時,就會破壞胃粘膜的表皮細胞,引致發炎。一般聚集在胃壁內黏膜層,產生引起發炎反應的毒素,並誘發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加重發炎甚至潰瘍。比起一般未感染者,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確實有較高的機會得到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等疾病。
根據 2017 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全球首項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約44億人感染此菌,相當於總人口的30%至50%。其中非洲感染率最高(近80%),而亞洲(包括香港)亦超過半數人口受影響,即香港每兩人便有一人帶菌。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胃部致病菌,大多數感染者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它能長期潛伏在人體胃部,初期症狀輕微且容易與普通消化不良混淆。症狀包括:
然而,約10-15%的感染者可能發展成嚴重胃部疾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如果發現嚴重症狀如腸胃潰瘍、出血、嘔吐、貧血、黑糞等,便要立即求醫。
嚴重疾病 | 症狀 |
慢性胃炎 | 輕微上腹脹痛、灼熱感、或打嗝、噁心等 |
胃潰瘍 | 上腹有發熱或受壓感、悶脹、 常在吃完東西後就胃痛(也可能在餓時候疼痛)、黑色糞便等 |
胃癌 | 嚴重時會出血、產生貧血症狀,或嘔吐、體重減輕等 |
幽門螺旋菌感染雖然本身不會直接引發疾病,但長期感染會導致胃部持續性發炎,這種慢性炎症可能演變成多種嚴重病變。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1994年就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也在2021年將其列入已知致癌物質清單。
這種細菌透過分泌特殊酵素破壞胃部表皮細胞,同時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導致胃黏膜持續受損,初期可能引發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長期感染會使患者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這被視為胃癌前病變的重要階段。
雖然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惡化成胃癌,但研究明確顯示帶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提高。當出現持續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血性嘔吐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進行胃鏡檢查,以早期發現可能的癌變,對於預防胃癌至關重要。
要知道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旋菌,一般可透過以下測試/檢測得知:
立即閱讀《【幽門螺旋菌測試】4大方法比較!吹氣測試結果及注意事項》以了解更多!
一旦確診感染幽門螺旋菌,應接受抗生素及質子泵抑制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治療以清除病菌。
立即閱讀《幽門螺旋菌感染要食咩藥?了解常用抗生素藥費及副作用》以了解更多!
幽門螺旋菌感染在治療後有可能復發,但復發率相對較低。復發主要有2個原因:
根據美國胃腸病學會臨床指南:
該指南建議在完成治療後至少4星期再進行測試,以確認治療效果,並可於3-6個月後再進行檢測,將復發風險降至最低。
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原因以口為主要傳染途徑,某些居住環境及生活習慣會提升感染風險,而良好的衛生習慣則有效預防感染。
立即閱讀《幽門螺旋菌會傳染嗎?了解來源、成因及傳播途徑》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