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廷鏗有一首歌曲,名為「我的志願」。歌詞中表達了子女在成長路上,放棄夢想好像是必經之路,命中注定,而且不能抗拒,當中「你我愛好勝,更愛聽某某贊成,誰曾隨緣,何嘗盡興?」這幾句歌詞更帶出了背棄夢想的原因、唏噓及無奈。印象中,許廷鏗在某次訪問中,提到他原本想把歌名改為「誰折斷了我的翅膀」,我聽到後有點感觸,不禁反思:我們做父母的,會不會都在不知不覺間折斷孩子的翅膀呢?
Bronnie Ware(布朗尼‧維爾)在她的著作《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其譯名為《一位安寧看護與臨終者的遺憾清單》)中提到,臨終者最大的遺憾,就是後悔自己沒有勇氣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自己過的生活。而所謂的「別人」,我相信父母是「元兇」之一。儘管父母一般的出發點都是「為子女好」,但結果卻往往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子女畢生的最大遺憾,而這個現象甚或會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世代相傳,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
在抗疫期間,我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家中,所以也看了一些韓劇,包括《天空城堡》(Sky Castle) 及《頂層公寓:生命之戰》 (Penthouse : War in Life)。雖然劇情對我來說太過「狗血」,但故事中提及父母如何安排、甚至強迫子女追求自己的夢想,也會令人慨嘆及引起共鳴。「折斷翅膀」似乎並非草根階層的「專利」,富者可能更甚。
反之,最近姜濤勇奪2020年叱吒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及「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引來全城熱話。我雖然不是「姜糖」,但能夠見証一個自小對唱歌跳舞有濃厚興趣,並希望立志成為歌手的年青人,透過努力不懈,成功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勵志的「獅子山下」故事。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不會慢慢蠶食自己子女的夢想,才不會折斷他們的翅膀呢?」我覺得態度勝於一切,要多與子女溝通,用心了解他們的夢想。
我們在說類似「讀呢科、做呢行,搵唔到食。」的句子之前,要三思其後果。因為它們是「折翼」最常見的「工具」。了解子女的夢想後,請盡量支持他們。試想想,人每天大約睡8小時,每星期清醒的時間其實只有112小時,而香港人平均每星期工作40至50小時,換句話說,在職者平均有約四成的清醒時間都是在工作。所以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確實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請緊記:你的孩子並沒有責任為你完成你未完的夢,這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職。
讓我們一同努力,不要折斷孩子的翅膀,好好幫助他們追求他們的夢想,支持他們去過他們想過的生活。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一家人相處融融洽洽。不過,成年人很容易會忽略了小朋友的感受,這樣或令小朋友不願意與家長溝通,長遠而言更有機會損害親子關係。
因此,筆者希望藉着這個專欄,邀請各位讀者的子女進行一個簡單的調查,希望能讓各位更了解子女、年輕人的想法。筆者日後亦會就着調查結果,向各位提供一些看法及稍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