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樂隊草蜢成員蔡一傑較早前自揭曾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更公開其手術後頭部長達40厘米的疤痕,使不少人關注其身體狀況。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為大家拆解開腦手術的種類、過程、時間、後遺症,以及解釋影響開腦手術傷口大小的因素。
甚麼是開腦手術?
開腦手術(Craniotomy)是一種通過切開顱骨進入腦部的手術,主要用於治療腦部腫瘤、腦出血或血管畸形等疾病。以蔡一傑的案例來說,他接受的是腦部腫瘤切除手術,目標是移除腦內的良性或惡性腫瘤,同時盡量保護周圍健康腦組織,避免影響腦功能。
開腦手術的類型及過程
- 傳統開顱手術
- 醫生在頭骨上切開10-20厘米的傷口,掀開顱骨,直接進入腦部操作。
- 適用於腫瘤較大或位置複雜的情況。
- 微創手術
- 利用內窺鏡或顯微鏡技術,傷口僅數厘米,減少對腦組織的干擾。
- 適合小型或淺層腫瘤,恢復時間更短。
甚麼技術可以提升開腦手術的安全性?
- 術中磁共振成像(iMRI):即時掃描腦部,幫助醫生精準定位腫瘤。
- 熒光導航技術:顯影劑標記腫瘤與健康組織邊界,降低誤傷風險。
開腦手術傷口大小的因素
一般來說,傳統開顱手術傷口約為10-20厘米,微創手術甚至更小。那麼,為何蔡一傑的手術留下40厘米的疤痕?以下是影響傷口大小的關鍵因素:
- 腫瘤大小與位置:大型腫瘤或深層腫瘤需更大切口以確保完整移除。
- 手術複雜性:若腫瘤分佈多個腦區,或需避開重要結構(如運動區或語言區),醫生可能擴大切口。
- 病人健康狀況:特殊體質或併發症可能要求更大操作空間。
蔡一傑的40厘米傷口表明其腫瘤可能體積龐大、位置棘手,或手術需處理複雜情況。雖然傷口大,現代技術如神經導航系統和內窺鏡能減少腦組織損傷,加速術後癒合。
哪些疾病需要開腦手術?
腦部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以下是常見類型及手術適應症:
- 腦膜瘤:生長於腦膜,良性但可能壓迫腦部,需手術移除。
- 聽神經瘤:影響聽力和平衡,良性但若症狀明顯需切除。
- 膠質瘤:惡性腫瘤,手術是首選治療手段。
- 腦積水:腦脊液積聚,可能需開顱引流。
- 血管畸形:異常血管團若有出血風險,需手術修復。
雖然蔡一傑未公開具體病情,但其手術規模顯示問題不容小覷。醫生通常根據MRI掃描和症狀(如頭痛、平衡失調)決定是否手術。
幾時需要做開腦手術?
手術時機因病情緊急程度而異:
- 緊急情況:如腦出血,需即刻手術,分秒必爭。
- 惡性腫瘤:確診後數日至數週內安排,阻止惡化。
- 良性腫瘤:可觀察數週至數月,若無症狀進展可延後。
接受開腦手術的等候時間多長?
在香港,公立醫院非緊急手術可能排期數月,而私家醫院則可數日內安排,效率更高。
開腦手術有甚麼後遺症?
腦部手術後,患者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恢復時間因人而異。
短期後遺症
- 頭痛與疲倦:術後數週內常見,可用止痛藥緩解。
- 平衡感下降:走路不穩,需逐步訓練。
- 記憶或語言困難:短期內可能出現,隨時間改善。
長期後遺症
- 情緒波動:焦慮或抑鬱,需心理支持。
- 癲癇風險:少數患者需長期服藥控制。
開腦手術要用多少時間恢復?
- 首2週: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
- 1-3個月:開始復康訓練,恢復日常功能。
- 3-6個月:大多數人可正常生活。
- 6個月以上:持續進步,藝人如蔡一傑需額外體能訓練。
開腦手術會影響運動能力嗎?
以蔡一傑為例,腦部手術會短暫影響平衡感、協調性和體能要,手術後初期,他可能難以立即唱跳,但透過專業復康計畫,復出並非不可能:
- 物理治療:改善平衡與肢體協調。
- 職業治療:重建表演技能。
- 體能訓練:逐步提升耐力。
許多腦部手術患者最終能恢復至接近術前狀態。以蔡一傑為例若積極復健,日後作可以重返舞台。
作者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