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份,而中耳是位於耳膜後面充滿空氣的空間,連接外耳和內耳的結構。由於中耳與鼻咽相通,所以很容易受上呼吸道的健康狀況影響,倘若咽喉等部位有細菌入侵,中耳有機會被感染,引發出膿和出血等症狀。
簡單來說,當中耳受到感染,就會引發中耳炎。中耳炎分為3種:
不同種類的中耳炎有各自的成因:
中耳炎的病徵如下:
種類 | 急性中耳炎 | 慢性中耳炎 | 積水性中耳炎 |
病徵 |
|
|
|
中耳炎與普通外耳道感染不同,外耳道感染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致皮膚發炎。一般患者外耳道會紅腫疼痛,但聽力不會受影響。經常游泳或用棉花棒清潔耳道的人會較易患上外耳道炎,通常用抗生素耳藥滴進外耳道即可。病情嚴重的話,醫生會在顯微鏡下清潔外耳道。
值得一提的是,雖則中耳炎不一定會危害性命,但若果因為疏忽而延誤治療,除了會發炎腫痛外,更有可能令聽力永久性受損。
醫生通常會先用「耳鏡」儀器檢查耳朵內部,再從中抽取一些流出物的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並會提取血液樣本進行檢驗,以確認有沒有受到感染。此外,醫生亦有可能為患者進行聽力測試、頭部X光或CT電腦掃描等,以檢查感染有沒有擴散。
1. 急性中耳炎
一般可以用抗生素、抗敏藥物或通鼻噴劑治療,滴鼻劑或噴霧可用作清理咽鼓管阻塞。如果患者發熱或疼痛,醫生亦會處方藥物減輕症狀,滴耳劑或劑片有助止痛。
2. 慢性中耳炎
一般會利用抗生素治療,亦可進行「耳膜成型手術」,以修補破裂的耳膜和中耳骨頭的損傷,是較長遠的治療方法,減低復發的風險。如果由膽脂瘤引起,則會以外科手術來移除多餘的組織。
如果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理,可能會引致失聰或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如果有嚴重併發症或耳痛,或需進行耳膜穿刺手術或植入中耳通氣管來排出膿液,以紓緩不適。小孔會在數天至一星期內癒合。
3. 積液性中耳炎
一般可以在2至4個月內自行痊癒,有時亦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果積液持續不退,醫生亦會建議患者進行耳膜穿刺手術,在耳膜開個細小的洞,插入「通氣管」的管子以排走積液。通氣管通常會在8個月至1年後脫落,而小洞亦會在接下來的8至9個月內癒合。
手術後,游泳時須帶上耳塞,以避免細菌進入耳朵,亦須定時到醫院檢查。不過,使用通氣管存在一定風險,有機會對中耳或耳膜造成永久的損壞。
慢性中耳炎較容易復發,所以建議進行「耳膜成型手術」,修補破裂的耳膜和中耳骨頭的損傷,是較恆久的治療方法。如果由增殖體和扁桃體受到慢性感染所引起,亦有機會反覆受到感染和發炎,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割除增殖體和扁桃體。
由於中耳炎主要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致,建議感染上傷風感冒或其他敏感症狀時,應作適當處理,並在日常生活或照顧嬰兒時,亦應注意以下事項:
最常見引致急性中耳炎的細菌中,肺炎鏈球菌佔大約一半,因此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減低患上中耳炎風險。此外,定期注射流感疫苗亦能減低因流行性感冒而引發的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