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保險業發展相當成熟,也在建設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保險業 2022 年內毛保費總額達$5,380億。保險滲透率及密度排名亞洲第1位。
截至 2023 年 9 月19 日,香港共有 163 間保險公司,其中 88 間經營「一般業務」,53 間經營「長期業務」,其餘的經營「綜合業務」及「特定目的業務」。
長期業務主要包括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及非投資相連)、團體人壽及退休計劃。
一般業務則包括意外及健康、一般法律責任、汽車、船舶、財產損壞及金錢損失相關的保險。
綜合業務合業務,即同時經營一般業務及長期業務的保險公司。
既然有不同的保險公司,會不會有一些「排名」可以參考呢。
首先,評級機構的評級可以是一個標準,從機構角度看,財務元素最重要,比如業績表現、盈利和資金狀況等等,常見的評級機構分別有 Fitch、Moodys 及 Standard & Poors,消費者可以此參考。
另外,也可以參考該公司的總體市值,這些都是客觀的財務標準。
最後,從零售的角度看,保險公司的銷售數字則在某程度上反映其受歡迎程度。
Bowtie直銷渠道保單銷售冠軍
Bowtie於直銷渠道保單銷售比率由2.9%上升至8.5%1,2,增幅近3倍。憑藉約30%3的市場佔有率,Bowtie於2023年的上半年在香港的直銷渠道再度列冠,連續兩年成為該渠道的保單銷售冠軍。
註:
1. 意即經直接渠道進行的保單銷售數目佔全部渠道之長期保險業務總額的比例。
2. 參考自保險業監管局發表的長期保險業務2018–2022年全年臨時統計數字。
3. 根據保險業監管局發表的長期保險業務2021-2023年臨時統計數字,保泰人壽就直接銷售錄得新造個人人壽具保費之保單數目為全港最高。
事實上,你可以將保險公司想像成一間大學,一間排名前列的大學也有不同的學系,有些學系享負盛名,有些則次之。只比較某一學系的話,其表現也不一定比另一間排名較低的大學更出色。
所以,「理財以人為本」,從自己的需求出發更重要,特別是在保險業監管相當成熟的當下,絕大部分香港的保險公司也是相當穩健的。提到需求,可以分類成四大點:
服務水平方面,你需要一間能夠提供專業意見的保險公司。
以投保人壽保險為例,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大的保額。從保險業監管局於 2021 年 8 月 25 日公布的《保障缺口「身故風險」研究》可見,2019 年香港身故風險保障缺口整體規模估計為 HK$6.9 萬億,即相當於每名勞動人口 190 萬港元或其加權平均年薪的 5.7 倍。
計算保險需求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如果你沒有相關的認識,就需要依靠保險公司專業意見。
除了投保建議,當然也要考慮投保過程是否方便等等。
繼續以人壽保險為例,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沒有儲蓄成分的定期壽險,及有儲蓄成分的終身壽險,筆者較早前的文章《互聯網發展助「純保險」堀起》中也有提及過兩者的分別。
簡言之,如果單純需要保障的話,定期壽險的性價比會較高,保費也會較「便宜」。不過,如果你購買人壽保險的需要是為了做更完整的遺產策劃,終身壽險便是良好的工具。
當然,這也涉及你自己管理投資的能力,有良好投資經驗的消費者相信都聽過「Buy Term Invest the Difference」這個概念,意指購買定期壽險,再將其保費差額用於自行投資,以獲取更高的預期回報,故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
一般可分為通過理財顧問購買或通過網上購買,如果你已經弄清楚上述的問題及需求,有信心自行規劃自己的保險計劃,你當然可以考慮通過網上購買,甚至有機會享有一些推廣優惠或更具競爭力的保費。
提到網上購買,有些消費者會擔心服務的問題,其實不少虛擬保險公司亦有客戶服務部,可以透過網上渠道、電話,或親臨客服中心查詢有關投保或索償相關的問題。
最後,消費者購買保險是為了保障不時之需,理賠十分重要,因此在投保前可以先參考保險公司,甚至個別保險計劃的索償率及相關數字。
以 Bowtie 為例:
其實保險公司的排名只可作參考,除了揀對保險公司,更要揀對產品,選擇自己需要的保額、保障及可負擔的保費(及未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