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發展障礙,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情緒、行為及社交上的困難,通常於出生後幾年內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系列發展障礙的統稱,其中包括自閉症、亞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閉症、自閉症傾向、自閉症徴狀、非典型自閉症等。
根據衛生署引述美國疾控中心2012年的數據顯示,每68名八歳兒童就有1名患有自閉症,在2014年的統計數據更指出,每42名八歳男童當中就有1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而每189名八歳女童當中則有1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男女比例約為4至5比1。
在香港,根據新聞資料引述教育局數字顯示,2018/19學年患上自閉症的小學生人數達5,693人,比2014/15學年新增約50%,中學生亦有3,844人,增幅約94%,中小學學生合共有高達9,537名自閉症學生。Autism Partnership亦引述香港大學2007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每10,000名香港兒童當中,有5.49名兒童確診患有自閉症。
患上自閉症的兒童與成人的特徵相似,分別在於自閉症兒童是天生的,而成人患上自閉症多是由後天因素影響的。到成年才患上自閉症的人仕多是因為工作壓力、環境突變或其他環境因素引致精神失調。自閉症患者的特徵如下:
1. 社交互動能力困難
表現冷漠、被動,或過份熱情、古怪
例如:與人相處時缺乏眼神接觸或情感交流、抗拒別人接觸身體(如擁抱)、喜歡獨自玩耍、不會與人分享、不願意聆聽別人等
2. 非語言溝通困難
難以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有表達障礙
例如:不懂眼神接觸,不會指向物件以表示需要、缺乏面部表情、音調較高、語氣刻板或古怪、不懂協調語言和非語言溝通
3. 發展人際關係困難
與人相處欠缺技巧,難與他人建立友誼,只與有共同興趣的人作伴
例如:不懂運用詞彙、欠缺同理心、不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或非直接的溝通模式(如比喻、諷刺等說話)、表現頑皮或暴力
4. 重複行為
症狀多數出現於學前或學齡期的自閉症患者
例如:排列物品、開關櫃門、轉動車輪、重複背誦某些語句、重複詢問相同問題等,或會在興奮時不停地拍動雙手、撞頭、搖動身體、自轉或來回走動等
5. 固執不變
過份堅持原則及常規,處事欠缺彈性,容易情緒激動或與人爭執,難以適應生活上的轉變
例如:堅持行走路線、物品位置、食物種類等,並對改變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6. 狹隘興趣
興趣狹隘,玩意及遊戲技巧亦比較單一、重複和欠缺變化,並對興趣過份沉迷
例如:喜愛背誦巴士路線、交通標記、地鐵站名、地圖、日曆、恐龍、太空、動植物等
7. 感官反應異常
感官有過高或過低的反應,過份追求或逃避某些感官刺激
例如:對某些聲音、質感有極端的恐懼或抗拒、對溫度及痛楚反應過低、過分追求嗅某種味道、觸摸某種質感的物件或凝視某些光源及動態(如轉動的物件)
由於自閉症的表面症狀與其他發展障礙相似,每個患者在不同歲數及發展階段,表徵行為也有所不同,醫生需為患者作詳細評估,並排除其他可能性。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第五版(DSM-5),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社交溝通及人際關係的障礙,以及行為重複及興趣狹窄,並出現以下特徵:
必有徵狀:
並出現以下其中兩項徵狀:
自閉症程度分為3個嚴重組別,依照需要支援的程度區分。如果不符合以上診斷條件者,或會診斷為社交溝通障礙。
如家長懷疑子女患上自閉症,可先到母嬰健康院、學生健康服務、醫院兒科、私家醫生、臨床或教育心理學家等,進行初步評估。如兒童需要進一步評估,會轉介到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或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作進一步檢查。
自閉症患者因有社交及溝通障礙、固執或興趣狹隘等症狀,令他們無法理解常規,並對自身興趣非常專一和執著。因此,他們往往具有特殊的天賦,能創作出與別不同的作品和發明。根據綜合研究指出,不少偉大的發明家、創作家、企業家、表演者都確診或懷疑患有自閉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