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肉瘤或子宮纖維瘤,會出現於骨盆腔中,是婦產科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於子宮肌瘤的生長速度緩慢,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不過,一旦子宮肌瘤增大至某個尺寸,便有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子宮肌瘤,可分為以下3大類:
由子宮的外壁往腹腔生長,症狀一般不明顯,可能要增大至相當程度才會出現症狀。
於子宮內腔生長,較明顯的症狀為月經量增加。
位於子宮肌肉層內,屬於最常見的肌瘤種類。
過半數患者會出現月經量增加的症狀,亦有部分患者會有骨盆腔的慢性疼痛,例如經痛、性交疼痛等。如果肌瘤太大,壓到膀胱,可能會造成尿頻或小便困難;肌瘤壓到腸道,則有可能導致便秘。如果子宮肌瘤形成蒂,出現扭轉或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損壞,更會出現嚴重痛楚。
子宮肌瘤受雌激素刺激而生長,在即將結束生育年齡的中年婦女身上較為常見,但也有機會在未經生育或只生產過一次的女性身上出現。癡肥也可能會影響體內雌激素分泌,增加出現子宮肌瘤的風險。
婦科方面有機會引致經痛及血崩,假如肌瘤擠壓膀胱,有機會導致尿潴留,即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產科方面,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女士受孕困難或增加流產風險,假如肌瘤過大亦有機會導致早產或胎位異常,也會因為影響子宮收縮而增加產後大量流血的風險。
醫生初步會為患者進行婦科檢查,包括陰道及盆腔檢查,較大的肌瘤,醫生可通過腹部觸診摸到。之後,醫生可能會為患者進行超音波掃描,進一步確診肌瘤位置及情況。檢查方法包括在腹部、通過陰道或通過肛門進行。經陰道進行的超聲波檢查,因較接近子宮,可用以診斷小至0.5厘米的肌瘤,同時亦可檢查卵巢情况。而位置較隱蔽的子宮肌瘤,則可透過喉管在宮腔注入生理鹽水,再用超聲波探測。如果單靠超聲波無法確定診斷,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磁力共振檢查。
對於肌瘤不大,或是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以定期觀察,不需要接受其他治療。
目前沒有藥物可令肌瘤消失或縮小。因肌瘤引起的出血或疼痛,一般可以藥物控制。例如經血過多而情况不太嚴重,醫生會處方止血藥、荷爾蒙藥以控制經期。
對於症狀較嚴重,無法以藥物治療的情況,例如有血崩,甚至引致貧血,醫生會建議手術處理。而更年期後的患者,若出現痛楚、出血或子宮肌瘤快速生長等症狀,則需要做手術將肌瘤切除,避免出現癌變。
進行此手術通常可以保留子宮功能,但手術未必可以完全改善徵狀,復發率約15%至27%。如果肌瘤位於子宮內腔,則需要進行子宮鏡肌瘤切除手術。
如果患者沒有生育的打算,可以切除子宮,以杜絕復發。患者若果同時有子宮下垂,即子宮離開骨盆底位置,亦可進行切除子宮手術。
治療系統可將體外低能量超聲波聚焦到體內形成能量高度集中區域,由於高度聚焦,通過能量集中區域的組織形成不可逆轉的凝固性壞死技術,即可達到消融的目的。好處是不會造成傷口,但由於過程中,不能取出子宮內的組織作化驗,故對於有懷疑的子宮肌瘤,可能並不是最合適的方法。
子宮肌瘤主要是因雌激素刺激形成,所以患者應減少食用含過多雌激素的食物,以免引致子宮肌瘤變大。如患者因經血過多而導致貧血,可多吃鐵質較豐富的食物來補充,當中高鐵質的食物有紅肉、魚、海鮮及雞蛋等。患者並需要注意保持適量的體重,不宜超重。
因人而異。有一部份會維持穩定的大小,有一部份會慢慢變大。假如一年生長多於兩厘米,便屬於比較快的速度,需要密切留意並考慮手術。
子宮肌瘤會受雌激素刺激而生長,例如患者懷孕的話,肌瘤就會因體內雌激素上升而增大,產後多數會縮小;隨患者更年期停經,肌瘤亦有可能隨雌激素下降而停止生長或縮小。
子宮肌瘤有可能造成難以受孕,視乎肌瘤的大小及位置。
不是所有子宮肌瘤都屬良性,惡性機率佔0.05%至0.067%。當發現子宮肌瘤出現異常或新症狀,應及早求醫,接受專業治療,避免癌變。
黃潔華醫生 Dr. Ang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