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在絕大部份個案中,手足口病是一種自我限制及中度病毒性的感染,脫水是最常見的併發症。
手足口病之所以引起關注,是由於其高傳染特性。手足口病至今仍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勤洗手和避免與該病患者密切接觸是最有效令小朋友減低感染風險的方法。
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有較大機會引致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死亡。在香港,每年5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而10月至12月亦會出現小高峰期。
手足口病的初期病徵包括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發燒後1至2天,有可能出現以下病徵:
如果擔心小朋友患上手足口病,建議父母多觀察兒童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反覆嘔吐、昏睡、手腳無力、神情呆滯等病情惡化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手足口病患者在病發的第一個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經糞便的傳染性可達6至8週。病毒大多透過以下途徑傳播:
大多患者受到感染後,病毒會於體內潛伏約3至7日。
暫時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只能用藥物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大部份病徵輕微的患者會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癒。因為脫水是最常見的併發症,患者應多喝水和休息。
由於其傳染特性高應避免上學、參加集體活動或到人多擠迫的地方,直至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結痂),以免把病毒傳染他人。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後,應留在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如以上所說,病毒會經分泌物傳播,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是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由於手足口病由不同的腸病毒所引致,即使患者痊癒後,仍有機會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所以不代表患病後就能終身免疫。因此,最重要還是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避免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