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主要影響患者的思想和大腦功能,從而令患者與現實失去聯繫。
思覺失調多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思覺失調病例發病年齡大多在20至30歲之間,其中男性病發年紀較女性早3到5年。思覺失調並非不治之症,及早診斷和適切的治療可以大大增加治癒率。醫管局引用了部分國際數據,再按香港人口結構比例計算,預計每年約有1300人出現「思覺失調」問題,患病率更有上升的趨勢。
不同種類的思覺失調所影響的思想、心理及行為亦有不同,因此患者會呈現各種病徵,其中包括:
醫學界對於思覺失調的成因尚未有明確答案,一般認為是由於腦內的多巴胺失去平衡而造成,導致患者有錯覺、幻覺及妄想等症狀。
以下人士患上思覺失調的機會較高,屬於高危群組:
思覺失調患者會在行為、情感及思想上出現異常,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思覺失調會有不一樣的症狀,常見的先兆及症狀包括:
若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盡快求醫,以確保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由於思覺失調有機會可以與其他精神健康狀態同時出現,如精神分裂、躁狂症及妄想症等併發症,更可能會增加患者自我傷害甚至自殺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
思覺失調的診斷方法一般由精神科專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向懷疑患者或其身邊人進行詳細詢問相關症狀或病歷,從而作出準確的診斷。另外,若醫生認為有需要,更會為相關人士安排進行腦部掃描例如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作進一步檢查。
目前醫學界對於思覺失調的治療方法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大部分精神科藥物是藉著抑制腦內「多巴胺」,使患者不再對周遭的事物賦予錯誤的概念,適當劑量的精神科藥物能夠有效地減退症狀及由症狀帶來的緊張、不安及困擾。
思覺失調病人在病發時未必有能力自我監察或遵守服藥情況,家人或照顧者應確保患者沒有擅自停服或減輕藥物劑量。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可多加鼓勵患者融入社交生活例如出席心理治療小組活動,亦可和醫護人員一起參與去制訂患者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生、心理需求。
醫學界普遍認為遺傳是其中一個導致思覺失調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們仍可維持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以減低發病率:
思覺失調是精神疾病的統稱,屬於早期腦部出現不正常的精神狀態;而精神分裂是思覺失調的其中一種,主要影響患者的心理和思想,導致行為表現異常。
思覺失調的療程長短視乎患者的病情而定,一般需要連續服食數天至數星期起,症狀如幻覺、妄想、思緒紊亂等才會減輕或消退。患者切忌擅自停藥,避免病情惡化。
現時思覺失調的藥物已能夠有效地糾正腦部化學物質的反常狀態,從而舒緩一些症狀例如幻覺、妄想、思緒紊亂等,另外配合以心理治療及復康訓練,思覺失調患者一般可以回復正常生活。
要有效預防思覺失調復發,患者切勿擅自停服精神科藥物,同時亦切忌吸食毒品。另外,患者應學習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壓力,可多做運動以紓壓,並與身邊人傾訴和分享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