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英文:Hemorrhoids)主要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內、外痔亦有可能同時出現,稱為混合痔。醫生一般會以直腸的齒狀線作為界線,齒狀線以上出現的稱為內痔,以下的則是外痔。
其實,痔瘡初期也沒有症狀,只有當痔瘡變大或發炎時才會引發症狀。
而患上外痔及內痔,引發的症狀也有不同:
內痔症狀 | 外痔症狀 |
|
|
男人比女人更易患上痔瘡?
現時,並無醫學研究證實痔瘡與性別有關。
大家普遍認為男人比女人更易患上痔瘡,可能與其生活習慣有關。大部分男性比女性有較多體力勞動,容易會令下盤受壓,增加了患痔瘡風險。其實男女都有機會患上痔瘡,立即了解痔瘡成因👇🏽。
痔瘡的成因與香港人/打工仔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有莫大的關係!
如果你有以上提及的不良習慣/為以上提及的高危人士,就要提高十二分警覺了!
痔瘡可以分為下列 4 個等級。
塗抹痔瘡藥膏,可能會舒緩情況,令患者以為痔瘡已「自癒」。然而,藥物只能減輕出血和腫脹等症狀,並不會令痔瘡消失。
因此只有趁腫塊尚未出現,即第一級時,加強自我護理,才有可能自然痊癒。一旦有明顯腫塊,便必須長期使用藥物來止血止疼,甚至接受手術切除。
根據哈佛大學的醫療報告,每次排便後用溫水浸浴 20 分鐘是最有效的自救療法。每天浸浴 2 至 3 次,浸浴後用毛巾輕拍或用風筒弄乾,確保肛門乾爽。
患者亦可以於馬桶座圈上裝上坐浴盆,能緩解括約肌的痕癢及刺激,減輕痛楚及保持肛門清潔。
如果你的痔瘡僅引起輕度不適,醫生可能會建議你使用非處方藥膏、栓劑或藥墊。 這些產品包含金縷梅、氫化可的松和利多卡因等成分,可以暫時緩解疼痛和瘙癢。
除非得到醫生許可,否則不要超過一週使用非處方類固醇霜,因為其會導致皮膚變薄等副作用。
如果未能把握第一級痔瘡自救,而出現明顯腫塊,就必須長期使用藥物來止血止疼,甚至接受手術切除。
治療類別 | 針對病況 | 治療方法 |
手術治療 | 較嚴重 |
|
如果積極「自救」後超過 2 星期仍然無效,建議馬上預約醫生求診。
普通科醫生/外科專科醫生會先了解你的情況,並為你進行檢查,包括:探肛檢查(即戴上手套將手指探入肛門)
如果你出現以下情況,亦建議盡早諮詢醫生專業意見:
不少人都會擔心痔瘡會引致大腸癌。其實目前並未有醫學數據表明兩者有明顯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兩者皆有便血的症狀,容易讓人混淆,甚至掉以輕心,延誤就醫的最佳時機。
在香港,大腸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二,死亡率亦是眾癌症中排第二,所以一旦掉以輕心,後果可以不堪切想。
為了幫助大家分辨大腸癌及痔瘡,下表將講解痔瘡和大腸癌的主要分別:
痔瘡 | 大腸癌 | |
性質 | 多為良性,對生命沒有威脅 | 惡性腫瘤,可能導致死亡 |
血便情況 | 顏色多為鮮紅色 | 顏色偏暗紅帶黑,可能附有黏液 |
排便習慣 | 便秘及排便時感到疼痛 | 經常腹瀉、便秘或大便不成型 |
假如你不肯定自己有沒有患上大腸癌/痔瘡,請向醫生查詢。
除了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果工作需長期坐下的話,就要適時改變姿勢,或趁空餘時間稍站片刻,運動下肢及臀部肌肉。餘暇時亦應定期運動,鍛鍊身體,或者以步行代替乘搭短途交通工具,盡量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減少患上痔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