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有沒有試過被斷症為筋膜炎,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後,卻發現效果一般?其實近年研究發現,筋膜炎或屬於退化問題而非過勞而引致炎症。
我們身體的筋膜會因為人體不同動作產生撕裂,而血液能及時修補傷口,維持筋膜的強度。但因為退化,部分筋膜或會出現纖維化,令血液難以進入筋膜,久之便形成痛症。
足底筋膜炎最為常見,超過8成的患者屬於25歲至65歲勞動人口。試想想香港地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長期站立和走動,加上跑步和行山都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工餘興趣,當腳底受到重複的撞擊,若加上周邊肌肉不足或過緊,便會產生沾黏物,久之足底筋膜便會纖維化。
臨床上物理治療師會以症狀斷症。常見症狀包括:
另外物理治療師亦會進行力學檢查,尋找有機會導致足底筋膜過分撕裂的因素。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儀器和針灸處理痛症,在痛楚減低的時間內,進行手法和運動治療,放鬆過緊肌群,啟動過弱肌群,改善足底筋膜食力過多的問題。若有類似症狀的讀者可以嘗試以下數個動作。
此外,運動前後可在腳底做十分鐘冰敷,效果更佳。但若運動效果並不明顯或症狀加劇,應馬上停止上述運動。事實上,有很多其他病變的症狀與足底筋膜炎類似,常見包括:
所以如有任何問題,應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進行鑑別斷症,先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大部分尋求治療的病人都很擔心骨刺這個詞語,其實骨刺正確指骨質增生,隨著部位受力過多和退化,部位骨頭便會增厚,打個比喻就像我們生白頭髮一樣,是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骨頭沒有壓迫到神經或周邊正常組織,並不會有症狀。而且大部分沒有足底筋膜炎的市民都會長有腳底骨刺,所以兩者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現時研究發現足底筋膜炎偏向退化問題,物理治療亦提出了Loading Management的概念去舒緩筋膜退化問題。若運動時穿著避震效果較差的平底鞋,對足底筋膜的壓力(Loading)便會大大增加。因此若進行有一定強度的活動時,例如行山,平底鞋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鞋墊是其中一個Loading Management常見的方法。若果病人本身患有結構性力學問題,譬如扁平足,鞋墊能有效改善避震,減少足底筋膜的壓力,鞋墊絕對有助舒緩筋膜炎。但若病人是因為小腿過緊或肌肉無法啟動等問題比較大時,鞋墊就未必能有效針對問題。
若果痛症嚴重,物理治療等第一線治療無效果的話,醫生或會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止痛,但重複注射會令軟組織變弱,若導致筋膜斷裂,或會形成後天扁平足。而手術切除部分受傷筋膜的方法雖有但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