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是頭顱內腦部惡性腫瘤,通常根據腫瘤來源來區分:
原發性腦癌雖然不普遍,但常常帶給人絕望的感覺,但和一般的癌症一樣,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機會不低,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新療法的出現,治癒率就更高。
眾多種類之中,最常見的腦癌是膠質瘤,成因還不確定,但通常未必是單一成因,而大部份來自基因變異。
另外,長期接觸輻射物和從事化學物品相關工作的人有較高的得病率。腦癌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統計發現於3至12歲的幼童和45至70歲的成年人發病比率比較多。
膠質瘤的嚴重性可根據細胞變異、增殖指數、鄰近組織入侵性、新增不正常腫瘤血管、腫瘤內部壞死等,從而分為4級。第一、二級生長緩慢,性質比較溫和。第三、四級屬於高度惡性,尤其第四級,可稱「多形膠質母細胞瘤」,生長異常迅速,擴散距離遙遠,而患者多在40歲以上人士。
腦部的空間受頭骨局限,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故此腫瘤的症狀、位置、大小、生長的速度亦有直接的關係。有些病人可能並沒有症狀或者較遲出現腫瘤症狀,因此不僅病人有機會忽略患病徵兆,家人也不太容易發現,除非是一些類似中風的明顯症狀(手腳冇力、言語不清、嘴臉歪斜)才會令人有所警覺。
腦癌在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腫瘤出血、腦積水及重積性癲癇等,這些情況或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腦癌的診斷包括臨床身體檢查、影像掃描和病理分析。
腦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結合腦外科切割手術,配合術後電療、化療減低復發風險,有時候亦會採用鏢靶治療和最新的電場治療。大多數情況下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來擬定治療計劃。
原發性腦癌中有8成為膠質瘤,當中有超過7成屬於星形膠質細胞瘤,是最難根治的一種腦癌。以一至四級惡性程度來說,第一級2年後的存活率有9成,第二級有6成,第三級有5成,第四級根治機會很微,即使用盡各種治療,大部分都會復發,兩年存活率少於3成,5年存活率則更差,約只有半成。
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方法,最理想的效果是將整個腫瘤連同周邊癌細胞侵蝕的組織割除,但要在不損害腦部功能和造成嚴重併發症的大前提下,要將腫瘤完全切除是十分困難的,故此很多時只能在安全範圍內盡量移除腫瘤,以減低顱內的壓力和患上腦癌而帶來的不適及。
隨著醫學進步和高科技儀器的發展,手術精準度大大提升,病人需要面對的風險也相對減低了不少。磁力共振導航系統、實時超聲波導航及螢光顯影劑 (可在手術的特殊藍光下產生紅色螢光)等等工具,能夠幫助醫生準確切除腫瘤位置和延伸部份。
若果腫瘤在腦部一些重要區域或附近,例如語言區域或運動區域,則可以使用術間神經傳導刺激方式或清醒開顱手術,以確認要保留的重要區域,才進行切割手術,目的為了保留病人的腦部功能及將損害減到最低。
採用先進放射技術集中高能量放射線破壞癌細胞,阻止生長。
常用的口服化療藥為「替莫唑胺」(temozolmide, TMZ), 能夠穿透血路屏障攻擊癌細胞。
TTF是嶄新的腦癌治療技術,患者需要每天至少18小時戴上頭套,透過製造出來的電場干擾腦部癌細胞,使它們無法正常分裂,從而阻止癌細胞生長,可以與化療藥物同步使用。新療法不會增加副作用,惟費用相當昂貴。
近年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在治療其他癌症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應用在大部份腦癌病人上反應就一般。故此過去10多年來治療腦癌,尤其第四級別腦癌的標準療法並無改變:手術後接受6星期電療化療,再延續口服化療藥半年,若同時接受電場治療,病人整體存活時間可以由16個月延長至20個月,5年存活率亦由5%增至13%。
作者簡介
黃旭榮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