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疾保險受保範圍一般分為5大項(要留意不同保單的保障範圍或有不同,部份只保障以下頭3項):
危疾保險之受保人若被診斷患上任何一項保單內列明的嚴重疾病時,保險公司就會支付一筆過的賠償,而不會限制用途。
事實上,危疾保險早期多屬「消費型」,並沒有儲蓄成份,即不會有退保現金價值。可是,人慣性在付出後都渴望獲得「回報」,所以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市場上興起了儲蓄型的危疾保單。假如投保人無病無痛,身體一直保持健康,則有機會取回已付保費,甚至可以獲得少許投資回報。
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儲蓄型危疾保單的確有可能讓大家取回已付保費,同時「賺」了保障,但千萬不要將其與人壽儲蓄保險混淆。
儲蓄型危疾保單實際上不能幫助大家儲錢。儲蓄型危疾保單一般具保證回本年,即表示該保單年度的保證現金價值超越已付之保費,現時市場上保證回本年由20年至50年不等。
另外,不少保單之30年預期內部回報率(IRR)多數在2%至4%,然而保證內部回報率卻低至零或負數,即保證現金價值有機會低於已付保費,可見儲蓄型危疾保單未必可以為受保人儲錢。再者,若要提取部分現金價值,保障額也會相應下降,如果全數提取,保單更會被中止。
可見要靠儲蓄型保單累積財富甚難。即使有累積現金價值,為免影響保障額亦只如「失匙夾萬」,不能動用。
購買儲蓄/投資型危疾保單的好處是可以達到「有病醫病,無病儲錢」的效果。另外,這類保單不少設有多次保障(部份計劃會設有復發賠償等候期,時間一般為3年),而且多數保障年期為終身(或至100歲),保費亦是定額,而且很多也設有早期危疾保障。以上均是投保時值得考慮的優點。
至於「弊處」,其實嚴格來說也稱不上「弊」,就是儲蓄型保單的保費一般較純保障的消費型危疾保單高很多。消費型保單的保費可低至儲蓄型保單的六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
另外,儲蓄型保單頭幾年的保單現金價值很大機會是零或十分低,假如斷供多數不會有錢可取回,這也十分值得投保人注意。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視乎投保人的理財習慣,純危疾的保費較低,主要是因為不用繳付儲蓄部分的保費,適合想靈活配置收入及資產的人士。而儲蓄型危疾則較適合「懶人」,鎖死部分保費當然可以達致「強迫儲蓄」的效果,但供款始終需要多年才「回復自由」,欠缺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