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型危疾保險 VS 純危疾保險
儲蓄型危疾保險是什麼?
儲蓄型危疾保險帶有投資或儲蓄成份,保費較為昂貴,通常需要持續供款 20 年至 30 年。假如受保人在供款期間沒有患上危疾,可選擇在供款完畢後退保,將保費轉為現金價值。
純危疾保險是什麼?
純危疾保險又稱為消費型危疾保險,計劃沒有儲蓄成份,即不會有退保現金價值,保費相對較低。
假如受保人在指定保障期內,確診患上指定危疾,便可以獲得一筆過賠償。但是,不論曾經索償與否,日後均不能取回保費。
儲蓄型危疾保險VS純危疾保險:邊份更啱你?
以下我們會用表格為大家列出兩者的具體分別:
儲蓄型危疾保險 | 純危疾保險 | |
保費 | 較高 | 較低,每$100萬保額,Bowtie 危疾保 每月只需$91* |
投資/儲蓄成份 | 有 | 沒有 |
保障範圍 | 涵蓋多種疾病(三大危疾、早期及嚴重疾病、兒童疾病) | 視乎產品保障,可分為3類:
|
保費調整方式 | 保費在供款期內較少變動 | 隨着年紀增加,保費會提高 |
賠償次數 | 部分計劃可多重索償 | 多數為 1 次,但少數產品提供多重索償,包括Bowtie 危疾保 – 多重保障 |
支付保費年期 | 約 20 至 30 年 | 每年供款至保障終止 |
保障年期 | 大部份計劃提供至 100 歲的保障 | 常見保障期為 1 年、5 年及 10 年,需要定期續保,有續保年齡上限 |
- *上述為30歲非吸煙男性保費,以上計算的保費僅供參考,你實際需要繳交的保費受時間、通脹、核保等因素影響,並需加上保險業監管局徵收的保費徵費。請下載並查閱標準保費表。
1. 保費比較
用一個例子作具體保費比較,假設投保人為 25 歲不吸煙的男性,在保額同樣是 HK$100 萬的情況下,不同計劃的每月平均保費如下:
- 每年續保的定期危疾保險:HK$70 至 HK$220
- 供款期為 20 年的儲蓄型危疾保險:HK$1,500 至 HK$2,000
2. 投資/儲蓄成分
儲蓄型危疾保險和純危疾保險的不同之處是,儲蓄型危疾保險帶有儲蓄或投資成份,投保人可終身獲得危疾保障,保單有現金價值及紅利,在完成供款後,投保人可以選擇退保,提取紅利或利息,具有退保權益。而純危疾保險則沒有儲蓄成份,在指定年期內得到危疾保障,性質較為簡單。
3. 保障範圍
投保人在購買危疾保險後如證實患有指定的嚴重疾病,可以獲得一筆過定額賠償,該賠償並不限於醫病,投保人可用它來彌補因未能工作而損失的收入,保障自己的生活質素。
純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有三種,包括僅限於癌症、三大危疾(癌症、心臟病、中風)和多種疾病(三大危疾 + 其他危疾)。而儲蓄型危疾保險則可同時涵蓋多種疾病,除了三大危疾,還包括早期及嚴重疾病和兒童疾病,例如原位癌、冠心病和末期腎衰竭等等。
儲蓄型危疾保險VS純危疾保險:3大考慮要素
最後,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危疾保險呢?
第一步:評估自己需求
投保危疾保險前,請謹記要正確評估自己對保障的需求。你可以考慮個人健康狀況和家庭經濟狀況,以及一旦不幸確診危疾,你可能需要的醫療和生活費用,從而選擇能夠提供相應保障的危疾保險產品。
第二步:了解理財目標
同時,你也要了解自己的理財習慣。不論你是選擇儲蓄型危疾保險還是純危疾保險,在選擇危疾保險產品時,都應該評估其與整體理財計劃的匹配性,選擇符合自己風險偏好和理財目標的產品。
儲蓄型保險的保費較危疾保險高,供款年期較長,較適合有穩定收入的人士。而危疾保險的保費較低,不用繳付儲蓄部份的保費,可以逐年供款,不用被綁死,較適合想靈活配置資產的人士或年輕一族。
第三步:比較清楚危疾保險費
選擇危疾保險時,最重要的當然是要釐清自己的保費預算,在投保前做足功課間了解保單的承保範圍,並選擇合理的危疾保險方案。
在比較危疾保險產品時,應注意保費、保障範圍、賠償金額、保障期限等要素,並瞭解清楚保費調整的相關條款,如何避免因保費調整而影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