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費用點計?為什麼醫保保費年年加價?
其實不用太擔心,保險公司每年都有機會調整保費,與電費、交通費一樣,同樣有「可加可減」的機制!在了解保費加價的原因前,首先要知道醫保費用的兩個主要組成部份:
- 標準保費
- 保險公司的年度保費調整
標準保費是由保險公司訂立,以自願醫保為例,每間保險公司都需要公開由0至100歲的保費表,讓大家預計未來需要加多少保費。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會因應個人因素,包括年齡和健康風險,去調整保費。而保險公司的年度保費調整會因應醫療通脹、風險池和索償政策而加價或減價。
接下來就讓 Bowtie 資訊團隊逐一解釋保費加價的 4 大原因,和你一起拆解保費變化的趨勢和原因!
到底醫保保費加價有多普遍?根據政府公佈的<< 香港的個人醫療保險研究簡報>>,在短短 10 年間,個人醫保的人均保費就由 2006 年的 $2,345 飆升至 2016 年的 $4,365,加幅高達 86%!
有傳媒研究發現於 2017 年至 2019 年期間,35 歲男性投保人保費增幅最高可達 17.8%,45 歲的升幅最高則達 23.4%,就連升幅最低的保險計劃也較往年貴 4%。所以說,保費加價並不是新聞,收費下調才是神奇。
截至 2022 年 11 月,至少有 23 多款醫療保險產品加價,當中有 6 款為自願醫保,加價幅度由 0.3% 至11% 不等。部份在加價的同時亦有提升保費,但不少都只是「純加價」。
在眾多自願醫保中,有 3 間公司逆市減保費時亦提升了保障,其中包括 Bowtie 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在過去 3 年都沒有調整保費,但於 2022 年年初為新舊客戶升級保障,包括上調手術相關限額費用、基本項目限額及日間手術現金保障等。
而 Bowtie 標準計劃在年齡層的收費亦保持在「全城最平」的水平,當中包括 0 至 75 歲的男性及女性。
加價原因1:個人因素
1. 年齡
如果你有細心研究過各大保險公司的保費預算,你就會發現年紀越大,保費就越貴。所以在投保的那一刻,你已能大概估算往後每年的保費。
人終有一老,即使你年輕時身體再健壯,但隨著年紀增長,患病的風險也越大,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老年疾病都會開始逐步浮現。所以隨著投保人年紀越大,其所處的風險池平均健康質素亦會越來越差,自然對醫療服務有更強需求,導致整體索償金額增加,保險公司因而會向該年齡層的投保人收取更高保價。
醫保越早買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大多數醫療保險產品都會拒絕承保「已有及已知病症」,所以趁年輕買保險絕不是因為貪保費平,而是因為拖得越久,身體就越多小毛病,一旦被驗出有什麼嚴重疾病的話,屆時就算你願意繳付昂貴保費,也未必有公司肯受理。
參考美國一間研究所的最新數字,即使是一對 65 歲的健康夫婦,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平均開支也有機會高達 662,156 美元。所以如果你想及早為退休生活做好規劃,就應該趁身體健康時購買醫保,讓退休後的每一筆醫療開支盡在掌握之中。
2. 性別 ─ 女性保費貴一截?
除了年齡之外,不同性別的保費亦有機會「差一截」。每一個年齡層之中,男女的保費都可能有一定差異,而這是根據不同年齡層男女的生病或意外入院的實際數據計算出來。
根據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亦與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有一定關係,如男性患上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率高於女性。一般來說,女性受保人的保費在30至45歲期間較男性的高,因為這是婦科病發病主要時期,如陰道疾病、子宮病變、卵巢問題等;到了46至55歲則反過來,男性受保人的保費會較女性的高,因這段時間是男士患病的高峰期。
加價原因2:醫療通脹
正如以上所說,醫療通脹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年度保費調整。根據 Willis Tower Watson 的《2023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預計全球平均醫療成本將會上升10%,香港的醫療通脹將上升至 8.8%,比往年升逾0.6%)。
早前, Bowtie 亦整合5個常見手術項目從 2012 至 2019 年的費用變化包括直腸鏡、割痔瘡、白內障手術、乳房切除術及前列腺切除術,加價幅度高近70%。有興趣的話可以 👉🏼閱讀我們的研究 【醫療通脹2023】過去7年手術費加多少?哪份保險可以抗通脹?
那到底有什麼因素會影響醫療成本的計算呢?
醫療成本會受不同的經濟、社會及科技因素所影響,簡單來說,人口老化、公立醫院爆煲、私營醫療需求上升、藥費加價、引入新式治療器材等都會導致醫療成本節節攀升。加上外地來港病人大幅增加,導致本港私家醫院供求嚴重失衡,加價在所難免。
另外,現今醫學愈來愈先進,藥物研發成本亦隨之上升,藥廠加價成為常態,新藥和「靚藥」(特別是標靶藥)的售價日益增加,導致醫院醫療收費也一併拉高。
基於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主要用作賠償,所以公司每年都會根據醫療成本升降檢討保費。而由於幾乎每年醫療成本都只升不減,醫保保費按年加價屬實無可厚非。
加價原因3:風險池
保費增幅多寡亦視乎保險公司的「把關」力度。如果核保過程過於寬鬆,就意味著保險公司並不能完全掌握每個投保人的身體狀況,如此一來,健康和患有長期疾病的投保人都有機會被放在同一個風險池(Risk pool)。
假設一間保險公司有1,000個客人,每人每年要交HK$3,000保費,這個風險池每年就有HK$300萬。如果這一年很多人索償,總共索償了HK$200萬,那麼風險池就會有加價的壓力。即使你未曾索償,保險公司都會因為要維持風險池的營運成本而加價,變相將風險轉嫁給「低健康風險」的你。相反,如果風險池相對健康,較少人申請索償,保險公司就有機會減價,造成雙贏局面。
因此,一間負責任的保險公司會認真處理核保程序,確保風險池維持在一個健康水平。
Bowtie 利用獨家核保系統,精準評估每位投保人的健康風險,毋須身體檢查都能掌握到投保人的健康狀況。整個核保過程仔細而不複雜,96% 的投保人都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問答。假如對投保人的身體狀況有任何疑問,更會安排客服專員跟進。
與傳統保險公司不同,Bowtie 所有核保程序以純網上處理,過程中所節省的人力物力,恰巧能為保費創造下調空間。
加價原因4:索償政策
同樣地,「羊毛出自羊身上」,千萬不要誤以為保險公司的理賠政策越寬鬆越好,畢竟保險公司都會計數,claim錢的人越多,即營運成本越高,公司就越有可能藉由調高下一年的保費來「止蝕」。
一般醫療保險,當受保人的身體出現某個病症,為求「穩陣」,病人有時做多幾個相關檢查,例如照CT、PET、 MRI等等。而這些檢查的洗費,只要是經醫生診斷過後判定合理,那就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索償。唯一問題就是,受保人check得愈多,claim得愈多,下年保費就會愈貴。
而自願醫保規定化驗測試必須經由專科醫生轉介才能受到保障,索償過程較一般醫保嚴謹,所以被濫用的可能性亦相對較低,保費漲幅自然也較小。
這也解釋了為何 Bowtie 自願醫保價格便宜,甚至在人人加價的情況下仍能逆市減保費。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低保費絕不代表Bowtie會將成本轉嫁予客戶,更不會在賠償方面刻意「手緊」。事實上,自推出自願醫保產品以來,Bowtie已處理多宗賠償個案,其中靈活計劃的償付比率更高達 90%^!
- ^截至 2021 年 9 月,Bowtie 自願醫保 - 靈活計劃 (基本) 的賠償率是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