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在追求物質及經濟需要的同時,難免忽略了精神及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更有多達80萬人因此而自殺身亡。世衛估計去到2020年,抑鬱症將會躍升至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在香港,公立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於2018/19年度就診人次超過25萬8千人,比起7年前增加三成,可見精神科治療服務愈趨緊張。公立醫院精神科不勝負荷,排期最長可達2年多,若想盡早接受治療,病人可選擇到私家醫院求醫。
如果要依賴私家醫院,一份能夠保障精神健康的保險非常重要。但市面上大部份保險產品將精神病列為不保項目,就算是輕微的情緒病,例如神經衰弱、抑鬱失眠、焦慮症等亦都不能夠承保。
市面上有保險公司針對市場,推出個別設有精神健康保障的產品,但精神科治療一項會較為嚴格,受保年齡有額外限制(一般只受保至中年),當受保人成為長者時,精神病治療就會不獲保障。
而於2019年4月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食物及衞生局就要求有關產品涵蓋每年最少$3萬的「精神科治療」保障,並保證續保到 100 歲,精神科治療亦未設有額外年齡限制,就算踏入暮年,都可以獲得相關保障。
自願醫保表面上有效堵塞保障漏洞,但根據食衞局的認可產品保單範本,產品只會賠償受保人在專科醫生建議下,於香港境内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療所收取的合資格費用,而不包括門診及心理輔導等。
換句話講,保單只會承保因精神科治療而入院的醫療支出;至於其他精神科相關的治療開支,例如在日間門診同心理輔導等,若果不涉及住院治療,就很大機會不符合申請索償的資格。
實際運作上,精神科治療及非精神科治療未必能夠明確分開索償,所以自願醫保文件列明,一旦精神科治療及非精神科治療未能明確攤分費用的話,如果最初導致住院的原因與精神科治療有關,有關合資格費用就會全數由精神科治療保障中賠償;如果精神科治療並不是最初導致住院的原因,相關合資格費用就會按照一般住院處理。
根據香港心理衞生會的資料,部分私家醫院,例如播道、浸會、聖德肋撒醫院等,經私人精神專科醫生轉介,都可以為精神病患者提供住院治療。而港怡醫院就設有名為「行為健康科」的精神科專科病房,提供心理評估、個人輔導、藥物同埋心理行為等治療。
以病人通常入院5至7日計,連帶膳食、醫生巡房費同藥費,不論於任何醫院接受治療,並於半私家病房留醫,平均埋單亦在$30,000以下。